设计师如何做体验走查?
通过整体流程的对比,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:
到这里,一个任务流程本能层次的体验走查就结束了,它涵盖了表现层的感知设计,框架层的界面设计、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。 经过这样一轮走查,我们得到的除了具体的问题外,还有一份非常规范的走查文档,千万别小看了这份文档,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三个好处。
通过本能层次对页面细节的走查和优化,我们可以增加页面对用户的吸引度,进而触发用户展开下一步的行为。 四、行为层次走查的原则与策略本能层次的体验走查,关注的是静态页面的色彩、布局、主次和细节,而行为层次则是以核心任务流程为脉络,关注的是所有页面切换的动态过程。这个过程宜慢不宜快。行为层次走查第一个策略,我称之为“慢点”。 我们以打开vivo浏览器为例,看一下浏览器的打开过程。为了便于观察,我们可以将视频半速播放,这样可以给我们的大脑更多时间,去觉察更多细节。 App打开视频:https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NDUzMDg3MDgyMA==.html 在进行行为层次的交互之前,要求设计师要清空掉自己所有关于产品使用的认知和操作经验,本着操作前有预期,操作时有反馈,操作后可撤销的基本原则,逐步检验。 1. 操作前有预期浏览器icon的图标和名称要充分符合用户的预期。 仔细观察一下整体桌面:在桌面上能否快速找到浏览器icon?浏览器的icon设计样式是怎样的?是否符合用户的典型认知?是否有文本辅助图标说明? 经过仔细观察,我们可以发现浏览器的图标设计其实是存在一些设计问题的: 首先从意向表达上来说,地球是否是最好的代表浏览器的元素? 其次,现有icon中的圆球是否能让所有用户都认知为是地球? 这两点都需要设计师再仔细斟酌。 最后,和桌面的其他自带App(相册、天气、电话等)的icon相比,浏览器的icon明显缺少层次和细节,和其他icon的一致性也比较差。 2. 操作时有反馈浏览器icon的点击反馈要及时且合理。 找到浏览器icon后,点击icon。点击按下时,浏览器icon有明显的点击状态(icon变暗),反馈及时且合理。从手指松开(icon恢复为正常状态)到应用开始打开,中间有明显的延迟,首次打开效率有优化的空间。同时应用打开时,打开页面和icon的动效衔接不够流畅。 应用打开与退出视频:https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NDUzMDkzMTg2NA==.html 主要原因有两个: 1. 缺少icon和应用页面的形变衔接(对比iPhone,可以看出iPhone的形变衔接是非常流畅的)理想情况下,应该是应用页面从icon的样式和位置开始打开至全屏,退出时又缩回至应用icon的样式和位置处。目前我们打开时位置还有一点对应关系,退出时是完全没做对应。 2. 应用icon是圆角,最终的页面显示因为手机的造型,也是圆角的,但是中间的页面放大的过程却一直是非常硬的直角,圆尖圆的页面变化看起来会比较突兀。 再回到我们首次打开应用的过程,松手后应用并没有直接进入首页,而是进入了启动页。 启动页体验也存在两点问题:
3. 操作后可撤销这一点对于Android系统来说,有着天然的优势,因为系统总是自带返回键,可以非常方便用户返回并重新发起操作。 但是,操作后可撤销不仅仅体现在返回上,还体现在一些可能“损失”的操作上,要支持用户反悔。 比如我们常见的清空历史记录操作,当用户触发清空图标时,我们会弹出一个确认提示,以便用户确认是否真的要删除。如果用户是因为误触,则用户可以反悔选择取消,撤销原来的删除操作。 在行为层次,我们走查的核心就是要“慢下来”,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树懒,把所有的操作分解成慢动作,去仔细观察动作前中后的页面暗示、状态及反馈,严格遵从操作前有预期,操作时有反馈,操作后可撤销的原则,去洞察体验问题。 除了“慢点”,第二个行为策略是“慢移”。当我们在一个页面点击完某个操作后,手指就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,看看在新的页面上应该如何移动手指进行操作。 (编辑:广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