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国70周年,科技工业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
在氢弹研制过程中,于敏提出的新模型,解决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。据美国方面的分析,于敏提出的氢弹结构原理,与当时其他国家的泰勒-乌拉姆结构类似,但于敏提出X射线透镜而非X射线反射镜来实现从初级到次级的能量传送,在设计上更有先进性。此后,全世界氢弹只有2种结构类型,t-u构型和于敏构架。 中年时期的于敏,后被尊称为“氢弹之父” 人造卫星:钱学森归来筑梦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,在甘肃酒泉,中国自行设计、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,由“长征一号”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。卫星重达173公斤,用20009兆周的频率,在太空中播送《东方红》乐曲。这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中国从而成为继苏联、美国、法国、日本之后,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。 “东方红一号”人造地球卫星 在“东方红一号”研制中,钱学森担负星—箭—地面系统三大方面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。而在承担该重任之前,美国曾百般阻挠钱学森回国。1950年,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立曾给司法部打电话表示,“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。他太有价值了,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。”1955年,在周总理等人斡旋下,钱学森回到祖国怀抱。 1956年2月1日,毛主席设宴款待全国政协委员,特意安排钱学森坐在自己身边。 核潜艇:黄旭华30年“移孝为忠” 1974年8月1日,中国第一艘核潜艇——091型攻击核潜艇被命名为“长征一号”,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。这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、苏联、英国、法国之后,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。核潜艇以核反应堆作为动力装置,水下持续航行时间可以达到60—90天。向海而发、图腾,中国至此拥有了强大的海防后盾和力量。 2017年4月23日,“长征1号”核潜艇亮相青岛中国海军博物馆,向公众开放。该艇于1970年12月26日下水。 中国核潜艇工程项目于1958年春由中央批准启动。黄旭华等29人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“开会”,在这次会议上,年仅32岁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。“到了北京才知道,我们不回原单位了。”就这样匆匆一别,30年,黄旭华没有再回家及告诉家人工作内容;30年,只留下了一个神秘的145信箱……他认为,“对国家的忠,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。” 2019年9月17日,习主席签署主席令,93岁的黄旭华被授予“共和国勋章”。 正负电子对撞机:“不再犹豫”定乾坤 1988年10月16日清晨5点56分,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——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(BEPC)首次对撞成功。这是我国继原子弹、氢弹和人造卫星之后,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,开启了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的新篇章。BEPC由长202米的直线加速器、输运线、周长240米的圆型加速器等部分组成,外型犹如一只硕大的羽毛球拍。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,2009年 八十年代恰逢我国国民经济调整、基建收缩时期,国家计委决定停止“高能物理实验中心”的筹备及停止拨款。“这项工程已进行到这个程度,不宜中断,我赞成加以批准,不再犹豫。”1981年12月22日,邓小平总书记在一份“紧急报告”上作出以上批示。这份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报告中写道:“请求中央批准我们12月5日上报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……” 1984年10月7日,邓小平在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典礼上为基石培上第一锹土。 秦山核电站:举家迁徙建“荣光” (编辑:广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