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家揭秘,106岁的IBM靠什么完成了世纪大转型
为了持续简化流程,陈黎明提出建一个敏捷内部平台,员工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投递到这个平台,投递后将有 5 个高管收到相应的邮件,其中也包括陈黎明。员工有任何建议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自动转到陈黎明处,陈黎明会亲自看这些建议,凡是合理的就会推动。现在,IBM大中华区的员工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提建议的方式,慢慢开始固化起来。 虽然要简化流程,但也要不失控。为此,IBM大中华区还成立了一个简化流程的敏捷委员会,有专门的同事来负责审查所有流程中的痛点,专门找出太过冗长、令员工很痛苦的流程,辨识出所有的痛点后一一解决。“过去这一年的工作成效挺大,简化了 60 多个流程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” 值得的一提的是,这个敏捷委员会目前有几十位成员,除了少数专职员工外大部分是兼职身份。这些兼职成员大部分都是有志化简化流程的IBM员工,他们主动积极参与简化流程的工作,“很有情怀地在做这样一件事情”。对于简化流程这项工作的态度,陈黎明风趣地说,“要是不能够去简化流程,就会一直痛苦下去。要能够简化,那只要痛一次,以后可能就快乐起来了。” “当然其实改变一个衣着的政策就真能带来创新吗,那也未必。变得敏捷了就一定能够成功吗?也不能这样讲。业务的成功有很多的因素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不能够敏捷,那绝对很难成功。” 应对不确定的世界过去的两年是IBM全球及大中华区转型的关键启动期,而这次转型又发生在一个剧烈变化与动荡的外部大环境中。根据美国金融数据公司Dealogic统计, 2015 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4. 9 万亿美元,创 2007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年度纪录。而Thomson Reuters最新数据显示, 2016 年全球并购总额为3. 6 万亿美元,达到 2007 年以来第二高。 “在这个世界中,变化是永恒的,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变化,这毫无疑问。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的速度在不断加快,新技术、新应用不断涌现,我们每天都要应对着各种各样的变化。那么,如何能够驾驭这种变化,甚至引领这样一个变化?” 陈黎明在过去两年中不断思考,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确定性的未来。他已经通过实践总结了五点经验:
当然,要想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路径上不偏离,还要不断的倾听企业内外部的声音。在一次IBM大中华区的年度内部高管领导力论坛上,陈黎明邀请了两位客户高管与 100 多位来自IBM大中华区各地、各部门的资深领导与部门经理现场分享。其中一位客户高管提出对IBM的期待:“希望IBM像千里马一样,有灵敏的听觉,在纷扰嘈杂的商业环境里认真、仔细地听客户、市场、政府、业务伙伴与员工的声音,即使音量非常微小。” 而陈黎明自上任以来,就坚持不断地与员工举行圆桌座谈,而且几乎每一次都会忘了时间限制,有的时候甚至临时改变原定座谈方向,让大家畅所欲言。在 2016 年底的一篇内部博客上,陈黎明总结道:
“转型的道路往往是蜿蜒、曲折与颠簸的,也会有混沌不明、难熬的阶段。”那么,该如何面对这新旧之间的融合与并进?陈黎明给出的关键建议之一是——“不间断的学习”,也就是“要想跟得上、甚至能够引领这个世界的改变,就必须与时俱进。” 对于百年历史的IBM来说,已经有足够的经历与经验来应对重大的事件。进入 2017 年,IBM就将进入第 106 年,而IBM公司的历史甚至比有些国家还要长。一百年的存在让IBM有了足够耐心,来应对核心领导层更迭、核心竞争力转型、品牌愿景迭代发展等变化。 在上一次转型的时候,IBM传奇CEO郭士纳写下了著名的《谁说大象不能跳舞》。那个时候,IBM的大型机业务利润很高,因而迟迟没有推出相对廉价的分布式计算系统。随着 90 年代初分布式计算系统开始迅猛发展,IBM的业务模式也因此彻底崩溃。郭士纳在书中写道:“只有很少人知道,IBM当时已经非常接近现金断流的境地。” 然而这一次转型,外界看起来是IBM的营收持续不断下滑,但IBM却出奇的保持了近50%的毛利率、 100 亿美元左右的自由现金流、健康的资产负债比以及自 1916 年以来不间断按季度返还股东收益。在刚刚结束的 2016 财年,IBM全年产生了 116 亿美元的现金流,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向股东返回了 88 亿美元的红利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IBM云计算业务 2016 年合同额(exit run rate)增至 86 亿美元,远高于 2015 年底的 53 亿美元。 (编辑:广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