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登录账号密码不匹配为例,来全面浅析设计背后的逻辑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当用户点击某个操作时,由于某种原因会导致此操作失败,这时候就需要出现反馈提示来告知用户原因。反馈提示通常会有多种表现样式。 有时候多种样式都可以使用,那么到底应该使用哪种样式呢?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些样式,以及它背后的设计逻辑? 微信中,给对方发送图片时,微信限制只能发送九张。当用户选择了九张时,用户再次选择时,会提示用户最多只能选择九张。对此iOS版使用的是警示框,Android版使用的是toast。 关于为什么iOS 版本用警示框,Android 版本用toast的背后设计逻辑? 这里有我的一个猜测:
针对iOS 和Android版微信的选择图片场景,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:家长针对自己的小孩(用户)犯错。iOS版的家长选择在犯错的时,进行比较重的教育,让孩子记忆和影响加深,使其改正行为,防止以后再次犯错误。而Android版的家长进行比较轻的教育仅仅提供提示,用户的犯错成本较低,无强烈感知,未起到以后的防错的作用。 至于微信为什么限定只能最多选择九张。我猜测是为了遵从朋友圈动态九张图。因为朋友圈如果不限定的话,用户恶意平铺很多张,对别人浏览朋友圈的话是一种信息噪音。同时九宫格是一种和谐的视图模式。 同理微信对话发图片也统一了规则,这样也同时避免对方恶意大批量的发图片。 以登录账号密码不匹配为例,来全面浅析设计背后的逻辑 用户使用App进行登录时,当账号密码不匹配,会出现错误提示。目前市面上的提示有三种。分别为警示框、toast和对象内嵌。 首先说下使用场景,登录账号属于超低频的操作。现在app都将退出账号的路径做的比较深,以此减少用户退出账号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用户更方便的体验产品,增加产品的使用时长和使用深度。 1. 警示框警示框为阻断式操作,属于强提示。告知用户账号密码不匹配,用户需要点击警示框上的按钮才能重新输入账号或密码。 微信、QQ、Instagram在登录账号密码不匹配时,使用的都是警示框。需要用户点击警示框按钮才可以再次输入。强制性操作。 我之前想过这样做的作用是否为了安全,通过点击警示框按钮,提高操作门槛使得盗号者大规模破解运算猜密码。再仔细一想这个猜测不合理。设计者可以通过限制登录来保证安全性。例如用户输入密码错误五次开始限制五分钟后再输入。 那么为什么微信、QQ、Instagram体量庞大的App使用弹框提示呢? 可能原因有两点:
(编辑:广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