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2P彻底“凉凉”:交出的万亿学费买到哪些教训
就这样,不论是以拍拍贷为首的“纯平台”,还是以宜人贷为首的“类影子银行”,P2P机构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金融的春风,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,遍地开花。 由于P2P的收益率(10%+)往往远高于银行理财(5%~6%),因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尝试P2P;购买的金额从一开始的十几万,几十万,到最后一买就是上百万。 3 中国P2P消亡史 正如前面提到的,P2P的本质仍然是借贷业务,因此其兴衰枯荣,必然高度依赖信贷周期的循环,宏观信贷环境宽松的时候繁荣,宏观信用收紧的时候萎缩,这是P2P行业最底层的逻辑。 信用周期初期,好的资产太多,对资金的需求旺盛,但资金的供给数量相对不足,这时利率往往会上升。随着资金的供给增加,另一边更多的项目开始涌入,信用周期达到鼎盛。 到了周期后期,资金还是一如既往的多,但是优质项目却越来越少,这个时候,风险便暴露出来了。无法保证收益率的、无法兑现的、甚至是跑路的项目开始增多。而对于整个P2P行业而言,则意味着安全的平台越来越少,问题平台越来越多。 其实除了周期因素之外,P2P在中国的发展,还有其自身的“原罪”。 正如某知名律师所讲的,P2P行业是很多“特殊”因素结合的产物,包括“金融牌照不确定”、“行政法不够给力”、“投资人的贪婪和非理性”、以及“创业者的赌性和法律意识缺位”等等。 用大白话说,这个行业里,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,都有相当浓厚的赌徒心态,赚快钱、干一票就跑,趁着接管缺位与法律空白,把一个原本可以慢慢做好的行业玩成了庞氏游戏,你想着他的收益,他盯着你的本金,互相收割,比恶斗狠。 这样的玩法,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结果是一地鸡毛。 2015年底,e租宝事件如同平地一声惊雷,炸醒了还在“刚性兑付”的信仰中沉睡的投资者们。 也许说e租宝这个骗子公司是P2P的确是有点牵强,但2015年底“e租宝案”的爆发,则无疑为中国网贷P2P行业蒙上了阴影,敲响了警钟,让人们看到这个行业浮夸的外表之下掩盖的污垢。 刚刚过去的夏天,一位沪上地产大佬自首,还有一位“草根”金融家在英国去世,令人唏嘘。将他们逼上绝路原因是相同的,都是P2P的行业寒冬。 事实上,自2017年开始,P2P行业便开始自然收缩。而2018年6月“不再允许新的平台上线”以及“现有全部平台登记备案”的政策,则更是加速了P2P的消亡。 P2P在巅峰时期,平台数量超过6000家,然而到今年10月底,已经低至462家,正常运营的不超过300家。消失的比例高达95%。更严重的是,2018年7月往后,全国范围内再也没有一家新增的P2P平台。 (编辑:广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